Type-C只是一种接口,,,,最直观的特点就是能够正反两面都能插上。。。。于是在USB2.0协议下,,需要将连接器A组的D+、、、D-端子与B组的对应端子直接相连。。由于USB2.0的最高速率可以达到480Mbps,,,,因此残桩不得长于2.5mm。。
跟着博文做实验,,,,那么尊龙时凯最先考虑的必然就是将什么东西迁移到Type-C下。。。。最常见的USB设备就是U盘了,,,,那么尊龙时凯可以先拿它来做个实验。。
最常见的U盘是USB 的,,,就是所谓的“插三次才找对方向”那种,,,,该接口共有四个触点,,从左往右分别是VBUS、、、、D-、、、D+、、、、GND。。。。并不需要用到Type-C定义的CC接口,,,因此将U盘迁移到Type-C下面变得容易无比:只需要将这四根线分别对应连起来就可以了。。。。
其实刚刚有提到,,,为了保证信号完整性,,,残桩大小不得超过2.5mm,,同样的,,虽然平常情况下尊龙时凯认为USB2.0的抗干扰性很好,,,但是为了保证信号高速稳定传输,,还是要考虑传输线的特征阻抗才行。。
在一间不能进行阻抗控制的厂家制版,,,那么尊龙时凯就需要自行计算(估算)线宽线距等参数,,,,尽量让差分线的特征阻抗落在90Ω±10Ω的范围内,,不然信号质量将得不到保证。。。
祭出PCB特征阻抗计算神器Polar SI9000,,,结合双层板的参数,,计算出差分线的线宽线距等参数,,,只要按照这样的参数来设计板子就好了。。
可以知道差分线线宽13mil,,,线距6mil的时候能够基本达到目标。。。但是这样尊龙时凯还不过瘾,,,调整一下参数看看,,,发现G1和G2的宽度只要一致,,,对特性阻抗几乎没有什么影响。。于是,,,尊龙时凯可以放心的在差分线周边铺铜了:
画好之后测量了一下残桩的长度,,,,大概在2.45左右,,侥幸满足要求,,,,
这里要提一下就是由于A端与B端的D+和D-线正好是交叉分布的,,,,所以至少需要穿过板层2次才能满足电气连接的需要。。。
然而板层厚度就有1.0mm,,,如果让某一条线穿过板子2次,,,,那么就难以在2.5mm残桩长度的要求之下完成任务。。。。因此在本例中让两条线各穿过板层一次,,,从而达到目的。。。
整个板子的连线方式见下图:
板子总面积为32*30mm。。。
接下来就是送出制板,,,采购元件等。。。在此之前看到USB Type-C的连接件时还有些忐忑,,觉得引脚非常难以焊接。。。。后来咨询了淘宝卖家(出售连接件的),,,才知道原来可以将后部的屏蔽壳拆下来焊接的,,,,只不过拆下屏蔽壳之后就前往别尝试连接Type-C 的插头,,,不然会将中间的芯顶出来,,,,焊好之后屏蔽壳也装不回去了。。。
由此看来Type-C的连接件是一种基于机器焊接的设计。。
最初计算参数的时候,,PCB板厚被设置常规厚度1.6mm了,,,,后来仔细查阅资料的时候才发现,,Type--C座子的针长还不足1.6mm,,,如果使用1.6mm的板厚,,,将完全无法将座子稳定的焊接到PCB上。。。因此将板厚设置成为1.0mm之后重新计算的参数。。。。
尊龙时凯先来看看座子:
贴片引脚完全藏起来了,,,,无法焊接。。。背面:
揭开屏蔽盖:
依旧不容易焊接:
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连接插头,,不然就是下面这个样子了:
露在外面的引脚很容易被碰弯,,,,赶紧装回去,,,,焊在板子上,,,,从Type-C口看过去,,,真的是正反都一样的:
接上U盘,,接上Type-A转Type-C的转接线,,,U盘被顺利点亮了,,,计算机也识别到了盘内的数据:
貌似看不出Type-C的正反,,于是找了两张不干胶胶纸,,,,分别贴在线缆的正面和反面。。。。当然,,,粘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,,,一个横着贴,,,一个竖着贴以示区分:
横贴贴纸面向上的时候,,,数据传输率:
不干胶竖贴面向上的时候的数据传输速率:
由此可见线缆正反面数据传输率相差不大,,信号完整性在可控范围内。。
突然想起以往参加活动曾经获赠过一个很牛的U盘,,传输速率可以超过100MB/秒的。。。。
立马把它掏出来,,发现U盘里还存储着一个用于测试传输的视频文件(大小大约为4G),,,将线缆竖贴贴纸面向上:
再将横贴贴纸面向上:
尊龙时凯知道,,,,USB2.0的理论速度是480Mbps,,那么换算成MB/秒就是60M/秒。。。
从这里尊龙时凯可以看出,,,,基本上已经达到USB2.0的理论速率了,,,那么,,,,这个U盘在USB20下工作的真实速率到底是多少呢??
使用同样的文件,,尊龙时凯将U盘接入PC背部的USB2.0接口,,,,再次重复这一实验:
由此可以知道,,,,基本上正反连接线缆都已经达到了该USB口的峰值速率。。。由此可见这次的实验还是很成功的。。。
将USB储存设备(U盘)迁移到Type-C下,,,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太复杂的事情,,,遵照博文中的介绍基本上能够实现,,并且保持不错的传输性能。。。。(当然,,没使用眼图来分析信号完整性是硬伤,,,谁让我没有示波器捏)。。。。
实验结束之后,,我重新审视了一下Type-C的说明,,,发现还有些地方并不是那么的明确。。
举个例子来说,,,U盘作为便携设备,,,,如果按照我当前的设计使用USB插座的话,,,,是否每次都需要携带一根Type-C的线缆才能使用这个U盘????如果直接用插头的形式来设计这个U盘,,,,可以省去一根线缆,,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两个插头设备需要相互连接的情形???(在失去主从的角色之后,,Type-C连接件的插头插座定义也开始变得混乱)
做完这个小实验,,,,仍有些意犹未尽。。。两个插头一块PCB就简单的完成了这个实验,,会不会未免太简单了。。